成長不良症(Failure to thrive)
小華是一個活潑可愛的一歲小男生,也可以走路了,最近更開始會叫爸爸媽媽,真是人見人愛,只是他的體重從七個月開始就不太增加了,爺爺奶奶想盡辦法要多餵他吃一點,無奈這小傢伙食慾不好,每餐都吃不多,現在週歲了還不到八公斤。爸媽帶他到處看醫師,都說再觀察就好了,但爸爸媽媽還是不太放心。
以上這個例子,相信是許多父母常碰到的問題,也就是成長不良症(Failure to thrive),本文就來介紹這一常見的症候。
成長不良的定義為:體重遠低於同齡的小孩,在成長曲線表上小於3%或重高指數小於0.8(重高指數:體重÷身高÷重高常數)另外小於一歲的小朋友,若連續三個月體重未增加,亦屬成長不良。
但是要注意的是有1/4正常的小朋友,在前2歲內體重可能會從較高的成長曲線(如50%)掉到較低的生長曲線(如25%),之後穩定沿著後者成長,此類小朋友並非是成長不良。
成長不良的原因根據病生理可概分為下列幾點:
1.營養及能量攝取不足;這是最常見的原因,如:吃得不夠、食慾不好、不能正常的吸吮及吞嚥(兔唇、低張力兒)等。
2.如果可以正常的飲食,則要考慮,食物能否被吸收或利用;此類問題有慢性病毒、細菌或寄生蟲感染、胰臟功能不足、腸黏膜缺損及一些罕見代謝疾病等。
3.營養成分漏失如腎臟病等。
4.代謝過快造成卡路里的消耗;如:甲狀腺亢進、心臟病、慢性肺病、慢性感染、癌症、免疫不全等。
5.產前或先天的因素:此類病人通常出生體重均較不足,且一般身高、體重、頭圍均較差,且常合併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delay)及其他問題,如:早產兒、胎內生長遲滯、媽媽懷孕期間暴露到不良物質(酒精、香煙、某些藥物),媽媽懷孕時疾病(高血壓、子癲前症、心臟病、嚴重糖尿病),胎內感染及染色體異常等。
那要診斷出成長不良的病因是否一定要抽很多血呢?
其實大部份靠仔細的問診及詳時的理學檢查就可診斷,
仔細的問診如:平常的飲食紀錄、餵食習慣、出生的情形、過去病史、服用的藥物、家族史及是否有腸胃症狀(嘔吐、瀉肚子等)。
詳實的理學檢查則必須包含準確的測量頭圍、身高、體重;並正確在生長曲線上標記;察覺可能的症狀及徵候(如:水腫、肝臟腫大、皮膚的變化、智力及發展狀況或特殊的臉型等),如果在問診及理學檢查有所懷疑時,才需進一步抽血,驗大便,驗尿,照骨齡或做染色體檢查。若透過以上的步驟,未發現有顯著的異常,可先給病兒充足的熱量(calorie challenge)並佐以適量的運動,之後每個月追蹤體重是否增加,若都能穩定成長,則小朋友大致不會有器質性的問題。反之則需進一步檢查以治療可能的器質性問題(organic)。
嚴重的成長不良,可能造成日後的身材矮小,行為問題及發展遲緩等,因此早期的診斷及立即的治療是十分重要。
各位親愛的家長,你現在是不是應該趕快拿起健康手冊,看看您小寶寶的成長是否不在正常生長曲線範圍呢?
標籤: 成長發育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