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1日

新生兒先天代謝疾病篩檢

先天性代謝疾病是一群不易在母體胎內檢驗出,而在出生後幾天到數週後才發病;臨床上不容易早期診斷,常延誤診斷及治療。全面新生兒代謝疾病篩檢可避免造成終身智能或身體殘障、生長發育遲滯、甚至死亡。我國於民國73年開始新生兒篩檢,初步篩檢項目包含了先天甲狀腺低能症、苯酮尿症、半乳糖血症、高胱胺酸尿症、葡萄糖-六-磷酸鹽去氫酶缺乏症(G6PD deficiency)等五項。篩檢率由當年的6.7﹪至今已高達99.5﹪以上。
於民國89年7月,各篩檢中心引進先天腎上腺增生症(CAH)自費篩檢項目,隨後又於民國91年1月引進利用串聯質譜儀(Tandam mass)技術可同時篩檢先天胺基酸、脂肪酸、有機酸等代謝異常等共30多項疾病。
於民國95年7月起國民健康局將先天腎上腺增生症(CAH)、楓糖漿尿症(MSUD) 、中鏈醯輔酶A去氫酶缺乏症(MCADD) 、戊二酸血症第一型(GAI) 、 異戊酸血症(IVA)及 甲基丙二酸血症(MMA)列入全面免費篩檢,使我國新生兒篩檢項目達到11項。
目前的篩檢方式是新生兒出生後正常餵奶三天後至出院前,採足跟血滴在濾紙上,來檢查代謝及遺傳疾病。
以下就現行新生兒篩檢項目做一簡單介紹 :
1. 先天甲狀腺低能症
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病人在新生兒篩檢中是屬於第二多的疾病群,國人發生率為1/1800-1/2700。又可以分為暫時型及永久型,暫時型的病人通常在三歲可以停藥,而永久型的病人則需要終身服藥。
我國的篩檢方式是測促甲狀腺激素(TSH),如果促甲狀腺激素有上升,表示甲狀腺功能不足,這是比較間接的方法。所以家長有時會覺得納悶,為什麼篩檢數值上升,卻告知是甲狀腺功能不足。
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小孩,在剛出生時並不會有明顯的症狀,但隨著時間長大,約在一個月時可以發現小孩有延遲性黃疸、容易便秘、肚臍膨出、大舌頭、毛髮粗糙及後囪門開啟等等現象。如果沒有及早發現,可能會影響到智力而形成所謂的呆小症。如果病人在一個月以內接受甲狀腺素的治療,通常症狀都不會出現,只要按時服藥,很少會影響到智能的發展。
2. 蠶豆症
蠶豆症是新生兒篩檢當中最常檢測出陽性的疾病,從民國七十三年至九十一年,以篩檢出約七萬位陽性個案,發生率約六十分之一,算是台灣相當常見的疾病。
由於控制這個疾病的機因為在X染色體上, 所以男生比女生容易患病(男生約佔80%,女生約佔20%)。
症狀主要是由於接觸到氧化物質使得紅血球溶血造成,臨床上可以看到病人有貧血及黃疸等相關症狀。所幸這個病只要預防得當,避免接觸氧化物質例如蠶豆、奈丸、紫藥水及磺胺類藥物等等,便可以預防蠶豆症的發作。
3. 苯酮尿症
苯酮尿症是一種苯丙胺酸胺代謝異常的疾病,由於體內無法代謝苯丙胺酸而導致腦部受到傷害,國人發生率約為1/30000。
症狀為煩躁不安、發展遲緩、最後智力受到嚴重影響。它可分為飲食型及藥物型兩種,飲食型的病人有特殊奶粉,藥物型的病人有特殊藥物可以控制血中苯丙胺酸濃度,而將疾病的傷害減至最低程度。這些病人只要控制得當,可以近似正常。
4. 高甲硫胺酸血症
高甲硫胺酸血症依據缺乏酵素的不同又分為良性高甲硫胺酸血症及較嚴重的高胱胺酸尿症。
高甲硫胺酸血症臨床上大部分的病人的酵素還有些許殘餘的功能,多屬於良性,沒有太嚴重的症狀產生,頂多有些有輕微者呼吸有硫氣味,少數的酵素完全缺乏者可能會有智能發展遲緩的現象。
高胱胺酸尿症是一種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的胺基酸代謝異常疾病,病人會有智能不足、眼球水晶體的異位、心臟血管疾病、血管栓塞、骨質疏鬆症及瘦長的骨骼類似馬凡氏症候群的症狀。高甲硫胺酸血症主要以飲食控制血中甲硫胺酸濃度, 而高胱胺酸尿症除了飲食控制之外,有些病人還需要補充特殊藥物。
5. 半乳糖血症?
半乳糖血症的成因是由於體內無法將吃入的半乳糖轉化為葡萄糖,造成不正常的代謝物堆積所致。
典型的半乳糖血症如果沒有及早發現,病人會有嚴重吐奶及腹瀉現象,並呈現昏睡狀,之後會有肝脾腫大、黃疸、脫水及體重不增等現象,甚至會因血液感染而死亡。治療方法是避免食入含乳糖的食物。
6. 先天性腎上腺增生?
先天性腎上腺增生(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CAH) 是一種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大多因為缺21-羥化酵素(21-hydroxylase)使糖化及礦化類固醇賀爾蒙合成減少,合成過多皮質醇(Cortisol)的前驅物,如17-羥化助孕酮  (17-hydroxy progesterone;17-0HP),雄性激素(Androgen)。
病人會有嘔吐、食慾不振、身體色素沉澱、女嬰可能有異常性徵、脫水以及嚴重的電解質不平衡,嚴重的話會有生命危險。治療是補充類固醇賀爾蒙(如Cortisol或Cortisone acetate,F1orinef)補充治療及性徵矯正手術。

7. 楓糖漿尿症(MSUD)
楓糖尿症是因為人體中缺少支鏈α酮酸去氫酵素,使得支鏈胺基酸(纈胺酸、白胺酸、異白胺基酸)的代謝無法進行去羧基化反應。由於患者體內有異白胺基酸的酮酸衍生物,尿中有楓漿(像焦糖)的味道。
通常罹患此症嬰兒,經過餵食後數天至一個星期,會出現嘔吐、活力不好、嗜睡、食慾降低、呼吸急促、黃疸、抽搐等現象,身上會聞到像焦糖的體味或尿味,嚴重者可能會會意識不清、昏迷甚至死亡。
治療原則以限制支鏈胺基酸的攝取,再補充特殊奶粉及維持體內代謝物質之平衡為主。
8. 中鏈醯輔酶A去氫酶缺乏症(MCADD)
中鏈脂肪酸分解障礙會造成突然發作的低酮性低血糖、嘔吐、嗜睡及昏迷,症狀會出現在嬰兒及幼童。此病多發生於白人及北歐地區。
治療方式在飲食方面應少量多餐,避免飢餓並限制長鏈及中鏈脂肪酸的攝取,並以肉鹼(carinitine)治療。
9 . 戊二酸血症第一型(GAI)
此症成因為戊二基輔酶A去氫酶缺陷,導致分解離胺酸與色胺酸之代謝途徑有問題,造成有毒的代謝中間產物,如戊二酸等會過量堆積於血液與組織中並排泄到尿液,造成漸進的神經症狀及急性的代謝異常。
一般而言,患者在兩歲之前發展正常,可能有無症狀的巨腦,在嬰兒期的晚期呈現出症狀,包括神經症狀,如運動困難、漸進式的手足舞蹈症、肌肉低張到僵硬、麻痺、四肢向外翻轉,身體呈弓狀等,也可能會有癲癇或昏睡昏迷的急性發作。目前治療原則以飲食控制及核黃素與肉鹼補充為原則。
10. 異戊酸血症(IVA)
此病症為異戊酸輔酶A去氫酶缺乏所引起,50%病人在出生後幾天,會表現嘔吐、缺乏食慾、無精打采、痙攣、嗜睡、神經症狀、體溫低等,尿液呈現「臭腳丫」的味道,有的病人可能在數月或數歲才發病。通常發作的原因為上呼吸道感染或攝取太多高蛋白食物。
治療原則以限制蛋白質攝取及肉鹼和口服甘胺酸(Glycine)治療
11. 甲基丙二酸血症(MMA)
此症因甲基丙二酸輔酶A變位酶功能異常,導致體內甲基丙二酸、丙酸等有機酸蓄積,造成一系列神經系統損害,嚴重時引起酮酸中毒、低血糖、高血氨、高甘胺酸血症,新生兒、嬰幼兒期死亡率很高。有些病患以生長不良、張力低下、發展遲緩來表現。

一般而言,新生兒篩檢具有早期發現早期預防與治療的目的,但在篩檢的結果上,為避免漏掉可能的個案,篩檢中心會採取較嚴格的標準,因此常有陽性產生。因此,當父母親接到複檢的通知時,不必太過緊張,儘速回原出生院所或指定醫院複檢即可。
本文部分資料節錄自臺北病理中心新版新生兒篩檢衛教單

標籤: